建築類委員 陳宗禮 2010/10/31
建築的意義:
人類運用人類的智慧,在地球的表面,築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與生活的空間,以排除大自然的天災……風、雨、雪、地震等加諸於人類的威脅,使人類得以在地球的表面從事人類的活動與延續人類的文化。
土木的語源:
古者民,澤處復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雨露,夏日則不勝暑熱蛝虻,聖人乃作,為之築土構木,以為室屋,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淮南子 卷13 氾論訓)
土木、建築技術就是天災迴避術(有災無害術)
大自然的猛威……天災是無法逃避免除的,只有運用人類的智慧 遵循大自然的指導,發展因勢利導的迴避術,才能使天災變成有災無害的結果,簡而言之:生態工法就是天災迴避術(人力有限 天威無窮的謙卑思維) ,絕非只是花花草草的環境綠化與生態維護植生而已。
「防災、減災、制災、救災」為工程師之天職。工程師必須挑戰大自然的威脅——風、雨、雪、地震、水災、火災、大地等之災害。
「安全」沒有「假如」,您不要爭辯!「安全」必有「結論」,您不用爭辯!用您的「知識」找出「問題」,一大堆的「問題」就是一大堆的「挑戰」。用您的「技術」與「經驗」找出您解決問題的「最佳對策」,這就是「計畫」,也是「確保安全」與「提昇品質」的唯一途徑。若乏「對策」,光憑「小心」,仍解決不了「問題」,無法「確保安全」。若乏「技術」,光憑「檢查」,仍提昇不了「品質」。工程施工環境特質是不斷的在「變」,而應對的最佳方法是「變」、「變」、「變」是唯一的「不變」,否則永遠避免不了「災變」,打不贏與大自然猛威抗衡之戰爭。
一般工程技術人員大多容易曲解生態工法應該順應大自然、因勢利導的真義,自大、過度自信、固執、偏執、死愛面子,常設計錯誤(過度或不足)、選用工法不當(認識不清),甚至於不懂裝懂,硬著頭皮蠻幹又死不認錯;要不然就是自己經驗不足沒把握,胡亂抄襲他人設計依樣畫葫蘆,設計出施工困難成本過高的工法,還硬拗為保守設計,打死也不願接受建議修正。
建築物系統與人體功能系統類似
建築物生產活動的詮釋:
投資人,業主----新 郎-----生產意願---資金提供
土 地----新 娘-----生產承受---承接結果
設計工程師 ----醫 生-----生產計畫---人工授精
監造工程師 ----助產士-----生產監督---接 生
營 造 廠 ----代孕婦-----代理生產---生 子
建 築 物 ----兒 女-----生產結果---產 品
兒女(建築物)生產後,新郎、醫生、助產士、代孕婦全跑他處了,孤兒(建築物)寡母(土地)流落街頭乏人照顧(孤兒會成長、老化、受傷,養生延壽、復健強身成為需求)。如何生產出一個健康、有活力又好育養的兒女(建築物)成為重點,因此,「品質耐久性與維護管理」與「節能減碳」乃建築物生產活動的重點。也是金質獎建築類評審的重點。並非只注重外在的美觀,而是要兼顧建築物的整體功能系統是否完備妥適,建築物的「體質」是否健康、有活力又好育養。
土木、建築工程主要的技術就是材料組合技術
在專業分工的時代潮流下,如何選擇正確的專業伙伴,避免被無能的假專家伙伴牽連受害。一個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唯有和其他興趣相同的人組成「專案小組」(Project Team),共同集合智慧與努力來完成技術的突破。
絕無任何一個開發業者會拿自己龐大的投資及企業信用在投資開發案中開玩笑,大家也都知道,一旦發生災害不但會傾家蕩產、信用破產,而且尚需擔負社會及法律責任,其慘狀不言可知,因此,每一個案均會十分慎重的委託「專業的技師」、「專家」來作詳細嚴謹的設計規劃,儘管如此,然而災害仍一再發生,難免令人懷疑這些「專家」究竟是「專」門幫助人「家」的人,還是「專」門害死人「家」的人? 我國施行之「專業技師」制度立意良善,但那一件工程災害不是由「專業技師」設計規劃的?為何仍然災害頻傳?難道「制度」本身出了問題?尚且,每一個案均經過層層關卡審核,施工中仍需專業的監造,結果卻仍是一場災害?依個人的見解與思考,問題應在於「專業技師」的「專業」不足所致,我國的工程專業教育內容,大多侷限於基本的理論教育,而篩選「專業資格」則僅是一場「考試」,及格之後即賦予「技師」資格,單槍匹馬就可以加入工程專業技術領域的各項挑戰,其「專業」能力確實太單薄了。
例如此次入圍參選的個案中就有許多美中不足的瑕疵:國醫中心職務官舍案建築在山坡地卻設計採用淺基明挖將基礎設計置於覆土層(坡地表土)中(所幸施工單位有加作短樁植入坡地岩石基盤層中),金門大同之家養護中心案建築在濕地上卻採用淺基將基礎置於回填客土層上,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案建築在強震區谷溝地卻採用淺基將基礎置於回填煤渣客土層上,在靜態地盤支持力之傳統思維設計規範而言雖無違背,但是卻未能吸取九二一大地震的經驗教訓:建築物基礎不是只有靜態地心引力的重力支持問題,地震之垂直波(P波)與水平波(S波)交互作用下,基礎會往上挺升與往下沉降,隨著地盤起舞之基礎之抗拔機制均無考慮,建築物基地地盤地層構造不同、地質不同、地區不同、地域不同、地形不同,其影響程度均不同-----軟弱沉泥質地層、沖積砂質地層、堅實岩層或卵礫石層、風化岩層、河岸邊灘地、沼澤地帶……等各式各樣地盤。建築物只是漂浮在地殼表面之構造物,地震時會隨著地盤起伏及漂移。由台灣1999九二一集集烈震(震央在南投集集車籠埔斷層,強震軸為南北向,屬於陸地直下型地震)及2002三三一烈震(震央在宜蘭花蓮外海,強震軸為東西向,屬於海溝板塊型地震)之經驗教訓發現造成建築物損壞的原因大都是由於基礎設計不當所致,可是結構專家看到梁裂柱斷屋倒,就拚命研究如何強化結構韌性的設計改善方法,而大地土木專家看到地盤液化支持力瞬間喪失而致房屋傾斜倒塌,就拚命研究如何判定地盤液化潛能與地盤改良方法,卻很少專家直接切入核心,研究如何改變基礎設計觀念,選擇能與大自然地盤速配和諧的基礎型式? 原有傳統的靜態地心引力重力支持平衡的基礎設計觀念已澈底被大自然地震災變打破了,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工程老師,祂已經由破壞力明顯的指出不適格與不正確的設計了,不是嗎? 難道自稱為專家的技術人員仍然不改以往自傲自大的個性,仍然試圖飛蛾撲火的妄想以技術與科學改變方法再與大自然的猛威一搏? 而不以哲學與智慧轉變方向來重新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方向是屬於哲學與智慧的領域,方法則屬於技術與科學的領域。方向錯誤的話,再好的方法都沒有效果。建築物的基礎就是第一個與地震破壞力面對的人造物,若以哲學或智慧的思維來檢討應對大自然地震力猛威的對策,惟有採用太極拳的招式,讓無法避免的地震大力,能夠變成「重拳打在棉花堆」的柔術功夫,才能「四兩撥千斤」化地震大力於無形吧!!---------建築物基礎型式的選擇,如何使基礎與地盤速配和諧,可能才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與研究的方向。俗話說:「站對好樹頭,勝過你會打拳頭」,如果方向對了,方法就簡單多了,「再強壯的勇士,如果腳踏滑板,也是不堪一擊的」。
又如淡水藝術工作坊案與蘭陽博物館案,都屬於「濱海建築物」,基礎均置於海水浸透地盤的鹽化環境之中,卻仍然採用一般內陸平地之鋼筋混凝土的設計施工規範,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足將影響該建築物的耐久性與壽命,另外南港專案松山車站案與蘭陽博物館案及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案等「指標性建築物」,都應歸屬於「百年半永久性建築物」,亦採用以50~60年壽命為標準之一般鋼筋混凝土的設計施工規範,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足將影響該建築物的耐久性與壽命(混凝土的中性化速度為1cm/10年),大大的影響其「品質耐久性與維護管理」與「壽命」,實為美中不足之憾事。
混凝土結構物涵蓋範圍甚廣,如土木結構物、水利結構物、港灣及海洋結構物、建築結構物等,各有不同的特性與需求,且各處於不同的自然條件與環境。採用以50~60年壽命為標準之一般鋼筋混凝土的設計施工規範或技術手冊無法全部涵蓋,故應依其不同的特性與需求及自然條件與環境各有其特殊規範,但是都被忽略了,可見目前國內工程技術人員或專家仍以「工匠型」專家居多,真正屬於「技師型」專家不多。(技術者倫理(Engineer Ethics)與法律和道德是不一樣的,可以簡單的定義如下:技術者以其專業的立場「自己蒐集資訊並加以分析,在詳細考量各相關狀況後,獨立於自身所屬的組織或他人的影響之外,所作的道德性意志之決定」.此種自律性(Autonomy)即為倫理的特徵,而指示技術者在作自律性的意志決定時的價值基準,稱為倫理規定(Code of Ethics)(美國土木學會 ASCE 在1914年制定,日本土木學會 JSCE 在1938年制定,1999年改訂)。技術者倫理(Engineer Ethics)並非指一般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行動規範,而是指專業應用倫理,指作為專門職業人員應該遵循的技術者之判斷與行為的規範。隨著時代的變化,工程學的內容與價值觀也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技術者倫理也並非不變、不改,而是應該隨著時代的價值觀作適當的改變。)
大多數的「技師」在取得資格後,欠缺持續性的專業實務的培養與磨練,如脫韁野馬,再也無法可管,似乎通過專業資格的一場考試,即似神通廣大的「專家」一輩子都是「技師」了,事實上「專業能力」乃在於專業領域中的參與工作機會所累積之專業實務經驗,若乏參與工作之機會則無法培養紮實的「專業能力」,而「專業技師資格」只不過是從事專業領域工作的一種基本資格而已。
專業工作究竟應以單槍匹馬的「責任」管理制度抑或「專業團隊」的責任制度來執行以彌補「專業能力」之不足,實為日後值得深思之課題,而「專業技師」應努力培養「專業能力」成為名符其實的「專門家」,亦為現今社會環境中所企盼的目標。
「管理」與「技術」的意義:
「管」:以「知識」作基礎,去發覺問題。「理」:以「技術」、「經驗」作基礎,去解決所發掘的問題,將之「理直」、「理清」。「技術」可使方法正確,「經驗」則可縮短時程,杜絕浪費與漏失。
「技」──方法(Method)、知識(Knowledge)、技巧(Technique) 。「術」──手段(Application)、應用方法、謀略、智慧(Know-How) 。「好」方法(技)+「好」手段(術)=「好」技術。有「技」無「術」的人很多──一招半式闖江湖。有「技」有「術」的人很少──武林高手。「技」(方法、知識)可以從學習中獲得。「術」(手段、智慧)無法傳授,必須由不斷的、勤奮努力的「實務演練」中練就功夫。
「創新」是指構想的產生,「革新」是指新構想及新觀念的應用,只具「創意」仍嫌不足,必須付諸實用。「創新」與「革新」為技術之突破進展所需,善於應用「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或「自由組合」(Free-Association)的技術──這個技術注重不規則、反傳統的思想、幻想、奇想或狂想。「技術科學」是在不斷地辯證的肯定和否定自身的過程中前進的──一個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善於遵守和運用規範、規程及定哩,而且應該成為勇於向傳統的規範、規程及定理挑戰的「戰士」──「理論」有其時代性,並非一成不變的,也是可以推翻的觀念。 工程技術突破的最大問題乃在於──『如何創立正確的「構想」,以正確的「方式」用之於正確的「時機」』──「構想」、「方式」、「時機」三者缺一,則必難以達成「突破」的目的。
「創新」是指構想的產生,「革新」是指新構想及新觀念的應用,只具「創意」仍嫌不足,必須付諸實用。「創新」與「革新」為技術之突破進展所需,善於應用「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或「自由組合」(Free-Association)的技術──這個技術注重不規則、反傳統的思想、幻想、奇想或狂想。「技術科學」是在不斷地辯證的肯定和否定自身的過程中前進的──一個科技工作者,不但要善於遵守和運用規範、規程及定哩,而且應該成為勇於向傳統的規範、規程及定理挑戰的「戰士」──「理論」有其時代性,並非一成不變的,也是可以推翻的觀念。 工程技術突破的最大問題乃在於──『如何創立正確的「構想」,以正確的「方式」用之於正確的「時機」』──「構想」、「方式」、「時機」三者缺一,則必難以達成「突破」的目的。
由本屆金質獎之評審過程中,可以看出參選各單位均昴足全力在個案工程施工過程中,「企圖心」百分,但是「工程瑕疵」產生的因素中,45%係規劃設計不佳,35%係施工不良,15%係使用材料不當,5%係其他原因,「有缺失必有疏失」,可見我國在工程管理制度上對於「規劃設計檢討」(規劃設計管理)仍然有待加強與改善,否則光憑「施工管理」的努力仍然難以達成品質提昇的目的。
資料來源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